图 | 小欢喜
(相关资料图)
文 | miki粥
全文3020字,阅读时长大约9分钟。
友好提示:内容含焦虑成分,请谨慎阅读。但如果你能坚持读完,或许能找到共鸣得到启发。
最近有一条新闻,说这两年杭州吸走了北京上海的人才。
内容源于猎聘发布的《2022年杭州流入人才画像》,数据显示近一年来跨城市流入杭州的人才来源城市TOP10中,上海和北京占比最高,分别为18.36%、8.92%。
而《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显示,北京人才净流入占全国比重的趋势一度出现负增长,2019年时甚至曾跌到-3.9%。
所以得到结论,北京人才正在流失。
01
今年我都有了感觉,最近朋友圈总能零星刷到朋友要离京,选择南下。
其中有一个朋友,夫妻都毕业于北大,在自媒体和教育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生活也无忧无虑,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打包装车准备去海南。
我问她为什突然要走啊,她说自己年纪不小了,必须计划要小孩了,但夫妻二人都选择了自由职业还执迷不悔,大概率是拿不到北京户口的。
她沉吟了片刻,然后幽幽地说:你知道的,当个非京家长有多难。
首先,学校很好但上不了。
她是搞教育媒体的,每天眼巴巴看着几千平米的学校里一两百个小孩占山为王。
牛小的老师北师大研究生起步,校内课程真的是特别丰富,机器人、戏剧课,连体育都是环坡越野自行车…
巨大无比的学校空间里,小孩们拥有最完美的快乐,但这和非京籍的娃有关系吗?没有。这些快乐的小孩非富非贵,或至少是高知某保,非京买房都要排队等号牌。
非京爹妈走投无路,有人甚至想方设法进学校找份儿工作,收入可能只有之前的五分之一。但能怎么办?总要给小孩铺路搭桥。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几年新区开发先盖学校,因为盖了学校好卖房。这个逻辑是什么呢?
一个非京没有机会进东西海的本部,城郊分校总会有机会吧。
为了能进好学校,家长跑到六环买房。但房子住进去才知道,自己就是大冤种。想要进城郊的学校哪里有这么容易?
但凡学校有那么一点名气,都僧多粥少得排队。
先是机关部门,然后体制内单位、再是高新区引进人才,之后还有村里的回迁户…排到商品房的京籍,全学区就给20个名额。能有非京籍什么事儿?
有的新学校过于火爆,连这20个名额都没富裕。
美名其曰为保证教学的质量,只能做成小班教学,但实际上呢?真是学校容不下那么多小孩吗?不是。那为什么不多开几个班级?你猜。
有些人说的头头是道,小班是为搞好教育。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怎么就能做到有教无类?从来不提限制班级人数?
资源限量供应,说到底都只为了保供,构筑出的一道又一道围墙。非京家庭想小孩读好一点的学校怎么办?只能靠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毕竟你的背景是那么平凡普通…
曾有个朋友志向满满想好好做一所学校,找到了场地最后还是被善意地劝退,大概的意思是这都人满为患,做好学校那不是引来更多人扎堆吗?
哎,现在都知道为什么清北毕业的聪明人,非要进体制内了吧?
除非选择终身不孕不育,否则你想要拥有工作的自由,就别想下一代的教育拥有太大的自由。
图片来源:小欢喜
02
有人说可以积分落户,但比移民还难。
拿北京来说,一年2000多万常住人口只有6000来个名额,占群体总数的0.0003,只有22年清北录取率的3%。难度有多大显而易见,属于万里挑一选爹妈。
多少大厂的码农、金融街的精英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抢破头,以至于积分门槛水涨船高:本科学历,工作年限15-20年,拥有郊区住房,年龄不超45还不够,至少要连续三年纳税超过10w,拿到额外加分。
一年纳税10万,税前年收入粗算56万起吧。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成为京籍,让子女拥有在这个城市拥有完整教育的可能性。
可,距离优质教育可还很远呐。
想拥有优质的教育就要进优质的学校,普通的菜小可实现不了这些高知高收入家长的教育目标,至少读个985。
985的竞争在北京暗流涌动,去年5.4万高考生拿到录取的2300多人,看着虽然不少但只占总数的4.29%,但比清北每年的留京毕业生的人数还低。
啥意思呢?就是如果清北毕业的爹妈人人鸡娃成功,那985每年的新生能实现覆盖,就根本没有其他人什么事儿了。
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觉,北京小孩上大学好容易啊!这属于幸存者偏差,真那么容易就不会有碾压全国鸡血家长的海淀妈妈。
所以才有高知高收入家庭豪掷几千万买学区房,只为换一个优质的学位。
但现在这条路也不通。说为公平打压学区房,都电子录入信息,片区内摇号,纵有千万房产也只能算拿到张入场券,最后拼的都是命。
但如果没房也不行,连摸校门的机会你都没有。
所以在帝都,非京家长想让二代读书出人头地,那就要拼爹、拼房、拼命。
而移民国外,一百来万就能拿永居,上学基本全免费,学校还能随你挑。国际教育的质量得到保障,在不鸡不卷之下,没准还激出普娃的发挥,最后抱回一个名校毕业证也说不定。
倒不是小孩因为环境基因突变,而是在国外读书,拿名校offer的机会确实比国内大得多。
当然,不出国移民也可以。换一个城市安逸地生活,比如苏杭。前两年考研名师张雪峰就已经想透这一切,从北京把家搬到了苏州。
最近朋友盯了小孩一周功课,某天突然问我全国哪里是高考洼地?如果合适我全家去买房置地,换一个城市生活吧。
在北京,卷不起,卷不动,更卷不明白。
如果不是为小孩上学,一个收入不错、生活稳定、职场搅动风云的中年人怎么可能会被积分落户憋疯?
谁没事情愿砸几千万买老破小只看而不住,你当那是故宫吗?
谁又愿意每天打了鸡血一样嗷嗷地撵着小孩读书、竞赛、装备各种才艺?
没办法,是我们选择了这个城市。
有个朋友曾在最绝望的时候吐槽:如果人生可以再来一次,她肯定选择绝育。
没有绝育,所以只能多才多艺。
图片来源:小欢喜
03
小红书上有个妈妈,分享了自己非京籍的朋友的难。
她朋友在北京奋斗挺成功还买了不错的房子,但小孩一直老家读书。
读到初一,朋友突然想接到身边,于是开始发愁上学的问题。公立肯定没戏只能读私立,一问学费快40万了。就这,也不是想上就能上,因为英语跟不上。
但无论怎么挣扎,还是只有一条路:民办私立国际学校,然后送出国留学…
有人看了不爽。
非京籍,这都是应该应分,没有本事就都挣钱,再不就移到隔壁混户口。毕竟北京就那么大,怎么可能把外地人都装下?而且给非京人员落户机会了嘛,不能把握住你能怪谁?
潜台词,留不下是你还不够优秀。
她感慨说: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你努力了半天,超能且优秀,又能怎么样呢?这些东西有人仅仅靠投胎就已经拥有。
是啊,投胎是门大学问。非京小孩得不到一贯教育,原来都是家长投胎没投好,根在这里呢。
之前国际教育、私立民办还算一条砸钱可以走的路,但这两年各种调整动荡,让爹妈如同惊弓之鸟。毕竟现在经济环境不算好,攒钱or鸡娃?是个问题。
想想还是北大的朋友拎得清,既然注定非京搞不定升学,不如带娃去海南。
海南读书至少有三好:空气好、不鸡血、房子还有性价比。
能说她是loser吗?我绝对不认。名校+高知,还事业有成,若愿委身体制内必然能留下,但她还是选择了自己想走的那条路。
拿得起的人固然可贵,放得下的人更需要聪慧。
很庆幸,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悟到了这一点,不焦虑,不纠结。
最后我想说:
非京家庭的教育问题永远都是难的,而23年会难上加难。
再难也别钻牛角尖,强要托人走关系赢进中三,没必要哈,试着换个角度看世界,或许就会豁然开朗,天大地大。
今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说在沉浸式体验了三个雾霾天后,也考虑带娃奔赴海南。
她作为一名准牛剑娃的妈,使劲摇头:海南不行,没有资源。
我语重心长地跟她剖白:娃基本养瞎,再顶级的资源也救不回来了,还不如找个养人的地方躺下,能学点啥就是啥吧。
想开点吧,最高配的教育未必就是最好的,强鸡不出优秀的娃,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小孩的one part。这个难度,绝没有让你搞定积分落户,赚三千万买学区房,以及把娃送进海淀六小强更大…
Good lu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