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内,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跃升至2022年的100%
“差等生”沱江走出一条逆袭之路
东安湖成为市民滨水休闲空间。綦健/摄
(资料图)
◆本报见习记者 綦健
四川人对于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近3000条大河以及无数条小河从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秦岭等山脉奔流而下、疾驰奔腾,如同大大小小的血管,冲积成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造就了“千水之省”“天府之国”。
发源于九顶山南麓的沱江,流经四川省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承载着全省19.3%的人口和23.6%的GDP,是无数四川人心中的母亲河。由于水资源开发强度大,沱江曾经一度成为四川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为守护好这条母亲河,从破解跨市州“九龙治水”困局,到沿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再到补齐流域治水短板,四川打响了沱江全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既吃“国药”,也用“川方”
沱江流域范围广,在四川境内主要流经德阳、成都、资阳、眉山、内江、自贡、泸州7市。上下游、左右岸如何协同治理,跨地区、跨部门如何形成治理合力,成为摆在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
明确责任划分,解决“谁来治”的问题,是打破“九龙治水”局面的关键。
“我们建立健全了以河长制为核心的领导体系,由1万多名各市县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责任体系。”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与此同时,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巡河督查等工作机制的建立,让四川河长制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各地各级河长巡河巡湖20余万次,查找整改河湖问题40余万个,实现河湖管护任务落地见效。
解决了“谁来治”的问题后,四川省建立健全了以水质达标为导向的目标体系,按照“一年冲刺、两年攻坚、三年达标”的总体要求,先后编制实施了《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四川省沱江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将沱江流域涉及的7市29县(市、区)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分年度、分单元明确治理任务和考核目标,形成了详细的流域水质达标作战路线图。
“一盘棋”的系统治理思维,让沱江治理由过去的零敲碎打、单兵作战转变为系统治理、全面推进,实现了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的有机统一。
此外,四川省还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体系和以精准治污为抓手的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采取PPP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流域治理,缓解流域治理资金不足难题;成立沱江治理专家顾问团和流域环境研究所,专家团队“把脉问诊”,针对沱江水治理难点提出解决方案。
为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四川省委、省政府将流域7市治理工作成效纳入党政同责差异化考核,对水质改善缓慢的地方党委政府实施约谈,督促地方切实扛起改善流域水质“守土之责”。同时,对污染严重的10条小流域实施挂牌整治,实施断面消劣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完成球溪河、九曲河大桥两个断面,德阳丁家堰、内江小青龙河等27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一套组合拳下来,沱江水质有了根本性变化。短短5年,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跃升至2022年的100%,Ⅴ类和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入长江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沱江一跃成为四川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明显的主要河流。
治水有方,“八仙过海”各有妙招
“内江是唯一一个将沱江水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城市,2003年沱江水污染成为内江心头之痛,全靠周边城市用消防车给我们送水吃。”
“2020年,沱江水自贡段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才刚刚过半,可想而知我们的压力有多大。”
“我从事环保工作20多年了,看到沱江水变清就是这几年的事情,水质清澈如蓝宝石一般。”
4月12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情况介绍会在成都召开。来自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眉山、资阳7地生态环境局局长齐聚一堂,围绕沱江水污染治理分享当地的“治水经”。
“比如,在沱江的上游和德阳地区,是全国煤化工的重要基地,磷肥、磷矿还有磷石膏所带来的产业污染,是水污染整治的难点。”在情况介绍会上,四川省环科院沱江所副所长魏峣指出了沱江水污染具有区域化特征,“成都、自贡是人口数量大,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成为突出问题。而资阳、眉山、内江等地,农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
面对不同类型的治水难题,各地摸索着走出各自的治水路径。
源头减量化、产业结构升级是德阳市集中攻坚工业源污染整治的妙招。德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兰勇介绍,德阳市按照“控源头、强治理、重利用、严监管”的思路,以“三磷”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停止了九顶山43个探采矿权,加强磷化工企业过程管控,按照“一堆一策”要求,狠抓磷石膏堆场整治,并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通过整治,矿山变青山,渣场变成生态公园,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游玩、书画爱好者采风写生的好去处。
内江是全国108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全市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52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6.8%和四川省的12%。对于内江人而言,水资源尤为珍贵,水生态也十分脆弱。面对水资源匮乏的自然条件,“实干”成了内江生态环境局局长谢媛丽口中的关键词。谢媛丽介绍,仅去年一年就走访排查出800余个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督促解决。
“我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这是仁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情况,解决了仁寿30余万城区人口生活污水难题。”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骆仕明指出,抓住污水收集前端和治理后端,是解决眉山生活污水问题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眉山投入24亿元,在球溪河流域建设9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乡镇污水管网460公里,新建各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1.3万余处,93%的行政村已经具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以水为媒,共绘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我从小到大,就看着这座山一点点变大。”在沱江上游支流石亭江畔,仁和村支部书记方坡回忆起这座压在心头多年的“人造山”。穿心店磷石膏堆场曾经是困扰仁和村30多年的难题,由于周围涉磷企业粗放式发展,磷石膏山逐年堆积,刮风时尘土漫天飞扬,下雨时污水流进石亭江,空气中时常弥漫一股臭味。“在这里居住是村民很头疼的问题。”方坡说。
事在人为。为了解决村民的心头之患,什邡市大刀阔斧开展磷石膏综合整治工程。2017年3月起,什邡市总投资1.9亿元对穿心店磷石膏堆场进行整治。
什邡市采取削坡减压,实施堆场削坡排险工程,累计挖、填磷石膏约163万立方米、削坡28万平方米,新建河道挡墙617米、修复原破损河道挡墙170米。为解决渗滤液污染石亭江隐患,什邡对磷石膏整体覆盖防渗膜,严防雨水渗入堆体,建成渗滤液收集沟1600米,新建地下水监测井5口。同时,对裸露堆场进行覆土、种草、增绿,打造生态公园。
如今的仁和村已然今非昔比。远处,水鸟在石亭江边觅食嬉戏。方坡告诉记者:“一到周末,游客会来到仁和村露营烧烤,临江亲水享受自然野趣。”
在成都平原东北部的金堂县,毗河、石亭江等支流汇入沱江,共同南下。东安湖作为毗河的来源之一,是沱江流域成都段治水重点。
“现在的水质确实不同以前,水里有鱼了,周边风景也变美了。”在东安湖湿地公园里,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散步游玩。从岸边看,能清楚地看见小鱼在湖中穿梭嬉戏。
东安湖是成都市建设人水和谐共生美丽城市的缩影。据成都市龙泉驿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东安湖公园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充分利用周边道路市政管网,对片区雨污水进行全面收集,经污水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成再生水后,补充河道生态基流;雨水则直接通过雨水管道流进附近河道,东安湖仅接受经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措施净化过滤后的雨水。河湖分流也避免了汛期洪水对东安湖的冲击,湖体水质依然清澈。
如今,东安湖出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部分水体达到Ⅰ类,成为市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从“九龙治水”到齐抓共管,从污染治理到“三水统筹”,从生态修复迈向长久保护,700里沱江正散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